大豆异黄酮在畜牧上的研究与应用

大豆异黄酮在畜牧上的研究与应用

蒋守群 蒋宗勇

异黄酮(Isoflavone)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以及豆类发酵产物丹贝、牧草、谷物和葛根等中,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有10多种,包括大豆甙(Daidzin)、大豆甙元(Daidzein)、染料木素甙元(Genistein)、谷甾醇(β-sitoaterol)、花生酸(Arachidicacid)、6-甲氧大豆素(Glycitein)、鸡豆黄素A(Biochanin A)、香豆雌酚(Coumestrol)、葛根素(Puerarin)和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等。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 是一类从大豆中分离提取出的具有多酚结构的混合物,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80%~90%异黄酮存在于子叶中,浓度约为0.1%~0.3%;胚轴中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约为1%~2%。但由于胚轴只占种子总质量的2%,因此,尽管浓度很高但所占比例却很少,只有10%~20%。

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在通常情况下为固体,大部分熔点在100℃以上,常温下性质稳定,呈白色粉末状,无毒、无味,易于贮存。不溶于水,易溶于氯仿、二甲基酰胺等有机溶剂,极易溶于二甲基亚砜。急性毒性试验显示,每千克体重的异黄酮提取物LD50大于21.5g(含异黄酮376mg)。目前发现的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3类,即大豆甙类(Daidzin groups)、染料木甙类(Genistein groups)、黄豆甙类(Glycitin groups)。每一类以游离型、葡萄糖甙型、乙酰基葡萄糖甙型和丙二酰基葡萄糖甙型4种形式存在(游离型一般称作甙元,后三类则称为结合型的糖甙形式)。

医学上大量的试验证明,大豆异黄酮属于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双向调节作用,还具有抗肿瘤、预防骨质疏松、抗氧化、抗真菌、抗溶血与保护心血管等多种生理功能。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大豆异黄酮在畜禽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生物利用率高,可调控动物机体养分代谢,改善饲料利用率,并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改善动物产品品质,提高动物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因此,大豆异黄酮在畜禽营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大豆异黄酮在畜牧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主要从大豆异黄酮的吸收与代谢、对动物机体养分代谢的影响、抗氧化作用及其机理、在畜禽上的应用效果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 大豆异黄酮的吸收与代谢

目前,大豆异黄酮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和动物试验上(苏成业等,1979;Setchell等,2003;Andlauer等,2000;Adlercreutz等,1991、1993),在畜禽上研究报道较少。

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吸收:动物胃肠粘膜可以直接吸收糖苷形式的异黄酮;也可以通过主动转运吸收,这需要借助糖基转运蛋白和乳糖脱氢酶两种活性蛋白。Stephen (1998)提出,异黄酮的甙元在单胃动物胃和小肠的前段就有吸收,β-糖甙在小肠末端被吸收,而丙二酰化和乙酰化的糖甙被大肠的微生物降解后吸收。

被吸收的异黄酮及其分解产物在胃粘膜、肝脏和肾脏中被结合成葡萄糖醛酸酯的形式,少量结合成硫酸酯的形式。异黄酮的葡萄糖醛酸酯可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然后在小肠中被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动物体内游离型的异黄酮及其代谢产物的比例很低,并且在各组织中分布不均匀,血浆、肝脏、肾脏中含量较高,脑中含量较低。一般情况下,由胃肠吸收的异黄酮在一天内就会经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Andlauer等(2000)在离体细胞腔和血管灌流小鼠小肠试验中发现,金雀异黄素在小肠的吸收率为40.6%,其中大部分(31.3%)以金雀异黄素葡萄糖苷酸形式存在,并作为主要代谢产物被回收(13.3%),仅少量的金雀异黄素(2.6%)和金雀异黄素葡萄糖苷酸(2.9%)存留在小肠组织。由此可见,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率很高,而且其葡萄糖苷是主要的活性形式。

不同动物对大豆异黄酮的吸收和代谢速率不同,一般情况下单胃动物慢于复胃动物(Lundh,1995)。Lundh (1995)报道,猪摄入异黄酮8h后,尿中排出量约为55%,其中22%已转化为雌马酚;而在反刍动物体内,异黄酮要经瘤胃微生物作用,脱甲基转变成大豆黄酮,经进一步代谢,约70%变成雌马酚。

Daidzein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有雌马酚、二氢大豆甙元和去甲基安哥拉紫檀素,而金雀异黄素的代谢产物为对乙基苯酚(Bhathena等,2002)。雌马酚在体内相当稳定,通过尿、粪或奶排出体外(Braden等,1971;Dickinson等,1988)。

2 大豆异黄酮对机体养分代谢的影响

2.1 大豆异黄酮对机体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雌激素可通过促进转录活性增加组织蛋白质的合成(Hofbauer等,1999;Villa等,1995)。Hayase等(2001)也报道,雌激素能促进卵巢切除鼠脑中蛋白质的合成。大豆异黄酮具有类似弱雌激素的活性,因此也可能具有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血液中的尿素、尿酸绝大多数是由肝脏经鸟氨酸循环从氨基酸中所脱下的氨生成的,通过血液循环至肾脏排出体外。血浆中尿素、尿酸氮的水平可反映动物蛋白质代谢状况,并可作为蛋白沉积的一个指标。试验显示,添加大豆异黄酮可以降低肥育猪、绵羊血清中尿素氮含量(程忠刚等,2005;郑元林等,2001),也可降低肉鸡、产蛋鸡血清中尿酸水平(王国杰等,1994;孟婷等,2004a、b)。肝脏是体内生成尿素的最主要部位,由于肝脏是体内实质器官中血液供应最丰富、代谢率最高的器官,肝血液流入量约占心脏输出量的1/4,因此,肝脏部位尿素生成的减少可为其它部位如肌肉的蛋白沉积提供充分的氮源。郑元林等(2002)的试验表明,1×10-5mol/l大豆异黄酮可使大鼠离体肝脏灌流液中尿素氮浓度下降,抑制大鼠离体灌流的肝组织中GPT的活性,提高3H-亮氨酸的掺入量,说明大豆异黄酮可通过增加对大鼠肝脏氮的储留,促进大鼠肝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以上试验显示,大豆异黄酮可通过降低肝脏、血浆中尿素氮的生成来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沉积。另外,王国杰等(1994)认为,大豆异黄酮促进肉鸡肌细胞蛋白质的沉积。Lyou等(2002)报道,在饲粮中补充0.01%金雀异黄素14d,提高了12周龄卵巢切除小鼠的脑皮质和小脑中蛋白质合成率。但也有试验表明,大豆异黄酮不利于机体蛋白质的合成。Ji等(1999)研究表明,金雀异黄素或Genistein能极显著抑制成肌细胞的增殖和融合,抑制肌管蛋白的合成,而且这种蛋白质合成的降低主要是肌纤维蛋白合成率降低的结果。因此,大豆异黄酮对机体蛋白质代谢还未有定论,其对机体整体与各部分的蛋白质代谢是否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大豆异黄酮对机体脂肪代谢的影响

在人和动物上的试验研究显示,摄入豆类产品能对高胆固醇血症、心血管疾病提供保护,而豆类产品中大豆异黄酮具有弱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对降低胆固醇,调节机体脂肪代谢起主要作用。

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能降低东北仔鹅、艾维茵商品代肉鸡腹脂、皮下脂肪的沉积率 (刘皙洁等,2003a、b; 张桂春等,2003)。针对蛋鸡的试验显示,大豆异黄酮可降低蛋黄中甘油三酯含量,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尹靖东等,2002;马得莹等,2005)。谢棒祥等(2002)也报道,添加大豆异黄酮显著降低了肉鸡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提高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Yousef等(2004)在新西兰白公兔上的试验也显示,饲粮中添加2.5mg/kg或5.0mg/kg大豆异黄酮显著降低血浆总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比例,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

关于大豆异黄酮调控机体脂肪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报道较多。一方面,大豆异黄酮可能通过降低肝脏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来调控机体脂肪沉积(刘皙洁等,2003a、b)。机体的脂肪是通过肝脏中G-6-PDH和MDH在糖代谢过程中提供的乙酰乙酸合成的,此途径作用降低,机体合成脂肪的原料减少,因而导致机体合成脂肪减少。另一方面,大豆异黄酮通过调控脂肪相关基因(脂蛋白基因)的表达影响脂肪代谢。Kim等(2005)报道,饲喂高脂肪饲粮显著改变小鼠107个基因的表达,补充大豆异黄酮则使其中84个基因表达正常化,使参与脂肪酸催化的几个基因上调,并激活肉碱-O-八酰转移酶。Claudia等(1998)研究表明,补充大豆异黄酮降低了沙鼠肝脏脂蛋白A-1mRNA水平。Stefania等(2000)研究发现,10μmol/l Daidzein和Genistein分别使介质细胞中Apo A1含量增加约1倍和5倍,Genistein对Apo A1分泌的影响与17-β-雌二醇类似,用Genistein对肝瘤细胞系Hep G2处理24h增加了Apo A1基因的转录活性,用含Apo A1基因调节区的质粒转染试验表明,在-256与-41核苷之间的Apo A1 5端基因表达受Genistein的调控。

异黄酮还可能通过影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PPAR-α活性调节动物机体脂肪代谢,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Elizabeth等(1998)报道,饲粮异黄酮降低了C57BL/6鼠血浆胆固醇含量,但未降低LDL受体缺乏小鼠的血浆胆固醇含量,说明异黄酮能通过增加LDL受体活性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Mezei等(2003)研究发现,在含PPARα或PPARγ表达质粒的RAW264.7细胞中大豆异黄酮使PPAR基因表达加倍(P<0.05),Genistein和Daidzein均使PPARα基因表达加倍(P<0.05),Genistein和Daidzein均使PPARγ基因表达增加200%~400%。

2.3 大豆异黄酮对机体糖代谢的影响

关于大豆异黄酮对动物机体糖类代谢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且结论不太一致。Keppens等(1995)用鼠肝细胞研究表明,Genistein专一性抑制由表皮生长因子(EGF)对糖原磷酸化酶的激活通路,能部分激活磷酸化酶,减弱糖原合成酶活性。林成招等(2005)在体外培养的SD大鼠小肠上皮细胞上的试验表明,0.1、0.5ng/ml的大豆异黄酮和0.5、1.0ng/ml的染料木素对离体小肠葡萄糖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但Vedava nam等(1999)发现,Genistein和Daidzein均抑制兔小肠刷状缘膜囊对葡萄糖的吸收。Huppertz等(2001)也报道,Genistein抑制骨骼肌细胞的葡萄糖吸收。有关大豆异黄酮对动物机体糖类代谢的调控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其可能的机制是:大豆异黄酮可能通过激活PPAR受体调控机体糖代谢(Mezei等,2003);大豆异黄酮可竞争性结合细胞核内雌激素受体蛋白调控有关基因表达(Matin,1978;Markiewicz,1993);大豆异黄酮可通过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调节胰脏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Akiyama,1987)。

2.4 大豆异黄酮对机体钙、磷代谢的影响

有关大豆异黄酮对动物钙、磷代谢的研究报道较多,并且结论较为一致。绝大多数试验表明,大豆异黄酮对动物钙、磷的吸收利用与骨骼发育具有重要作用。马学会等(2004)研究表明,添加大豆异黄酮可以提高蛋鸡产蛋后期蛋壳品质,增加骨密度,提高血清钙含量,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刘德义等(2005)也报道,饲粮中补充60或75mg/kg大豆异黄酮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奶牛血清钙水平。李大为等(2002)报道,大豆异黄酮具有刺激成骨细胞增殖,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基质钙含量及矿化结节形成数量的作用。郑高利等(2002)研究表明,异黄酮对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中钙、镁、磷和某些微量元素丢失具有明显防治作用,增加钙、磷在骨骼的沉积,改善骨质的微量元素代谢障碍,促进铁、锌、锰和镁等元素在骨骼的沉积。Ishimi等(1999)报道,连续给予大鼠0.5mg/d Genistein 2周,能明显抑制由于卵巢摘除引起的骨髓B淋巴细胞增生。Yamaguchi等(1998)通过体外骨细胞培养试验证实了Genistein可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脱氧核糖核酸和降钙素含量。Ishida等(1998)报道,大豆苷和染料木素都能减少骨损失,其中大豆苷能降低骨转化率,抑制尿中骨吸收指标上升。Ishiki等(2000)发现,低剂量的大豆异黄酮(0.4~0.7mg/d)可抑制小鼠股骨骨小梁的减少。那晓琳等(2002)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可提高正常断乳大鼠的骨钙含量和骨密度。郭慧君等(2001)在断乳雄性大鼠饲粮中连续30d添加大豆异黄酮3mg/kg,也得到类似结论。

3 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机理

大豆异黄酮的主要生物学作用之一是抗氧化作用。在体外无细胞系统中的试验显示,大豆异黄酮能捕获、清除自由基,发挥抗氧化作用。但不同大豆异黄酮种类及其配体之间的抗氧化性不同,而且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由其化学结构和带电荷状况决定。韩丽华等(2001)在大豆油、棉籽油和葵花籽油中添加大豆异黄酮,观察其对食用油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作用比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强。Cotelle等(1996)和Cao等(1997)发现,大豆异黄酮能捕获自由基。陈芳等(2005)报道,大豆异黄酮可有效清除邻苯三酚-鲁米诺反应体系及Fe2+和H2O2-鲁米诺反应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与羟自由基。Wei等(1995)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在体外能有效抑制β-胡萝卜素亚油酸盐的氧化,并发现糖苷配基比相应的配糖体有效,Genistein比Daidzein和Glycitein更有效。Arora等(1998)研究了大豆异黄酮及其代谢产物在脂质体中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母核异黄酮及其代谢产物对抑制金属离子诱导的过氧化比超氧自由基诱导的过氧化更有效,而且其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更强,Equol、4-OH和5-OH代谢产物是最有效的抗氧化剂。总体上,大豆异黄酮母核中2,3双键的缺乏和4-氧基团增加抗氧化性,而且,羟基位置和数量是异黄酮的决定因子,羟基代替位置最佳为C-4位,适宜位置为C-5位,最差为C-7位。Zielonka等(2003)报道,在生理pH值条件下,Genistein的单阴离子形式清除自由基能力比中性分子形式更强。

在动物和体外细胞培养试验中发现,大豆异黄酮能提高动物机体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产物的产生。饲粮中添加15mg/kg大豆异黄酮降低肥育猪血液MDA含量,提高血清SOD、GSH-Px的活性(程忠刚等,2005)。陈芳等(2005)在断奶仔猪上也得到类似结论。朱新建等(2004)在420日龄伊沙蛋鸡上试验也表明,饲粮中连续30d添加6mg/kg大豆黄酮,蛋鸡血清SOD水平提高6.24%;MDA(丙二醛)水平降低18.48%;肝脏及下丘脑中MDA水平分别降低了34.48%和25.07%。尹靖东(2002) 在28周龄海赛克斯褐壳蛋鸡中研究报道,日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显著抑制氧化胆固醇形成,其中7-keto氧化胆固醇和总氧化胆固醇量分别下降27.5%和35.5%。尹靖东等(2003)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饲料中连续8周添加40mg/kg大豆异黄酮可提高海赛克斯褐壳蛋鸡蛋黄脂质稳定性,降低蛋鸡肝脏、血浆和蛋黄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强蛋鸡总抗氧化能力。马得莹等(2004)也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增强老龄蛋鸡抗氧化水平。Elke等(2002)用大豆异黄酮处理鼠肝细胞瘤H4IIE细胞,使过氧化氢酶mRNA表达提高了2~3倍,GSH-Px活性提高。Yousef等(2004)发现,在饲料中添加2.5mg/kg或5.0mg/kg大豆异黄酮显著降低新西兰白公兔血浆、肝脏、脑、肾脏的TBARS值。

尽管大多数试验已证实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尚未研究清楚。目前的研究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机制。

3.1 大豆异黄酮提供氢原子,捕捉脂肪超氧自由基,抑制脂肪和脂蛋白的氧化

异黄酮类抑制微粒体和脂质体的脂肪过氧化(Cotelle等,1996;van Acker等,1996;Arora等,1998a、b)。Peng等(2003)比较了不同结构异黄酮对Caco-2小肠细胞由H2O2和Fe2+处理引起的脂肪过氧化的影响,发现具有O-二羟或邻-三羟基团的异黄酮,均能阻碍MDA形成,发挥抗脂肪氧化效应。Patel等(2001)研究表明,异黄酮在抑制脂肪过氧化过程中未被消耗而保持原始状态,而且与维生素C具有协同作用,并认为其最可能的机制是异黄酮提供氢原子,捕捉脂肪超氧自由基。

3.2 大豆异黄酮经调控PPARγ通路,抑制LDL的氧化

Tikkanen等(1998)报道,大豆异黄酮使LDLs氧化曲线后段平均延后20min。Meng等(1997)研究发现,异黄酮抗氧化的亲脂性产物能进入LDL颗粒而发挥抗氧化作用。Meng等(1999)发现,大豆异黄酮Genistein和Daidzein与脂肪酸的酯化提高了其进入LDL的亲脂性,增加对LDL的氧化抑制。Jukka等(1996)经过混浊度和差异扫描热量测定显示,Daidzein进入脂质双层,影响其热相特性,导致由酸性磷脂组成的脂质体集聚。Kaamanen等(1998)研究也发现,Genistein形成亲脂性产物——Genistein单酯在LDL与HDL中的积累可能抑制LDL的氧化。Xu等(2004)研究表明, Genistein在转录水平通过下调p22phox和AT1受体表达,而且至少部分经PPARγ通路中发挥抑制效应。

3.3 抑制DNA氧化损失

大豆异黄酮能有效降低由UV光线和Fenton反应引起的DNA氧化损失(Wei等,1996)。Wei等(2002)报道,在经UVB照射前对小鼠用10μmol的Genistein处理1h,显著降低了皮肤中由UVB引起的H2O2和MDA、表皮和内脏器官中8-羟基-2-脱氧鸟苷含量。Hong等(2004)报道,异黄酮增加血清总抗氧化值,降低血液淋巴细胞的DNA损失。Foti等(2005)在Jurkat细胞和初级淋巴细胞中补充Genistein或Daidzein发现,浓度为0.5、5mol/l异黄酮均显著增加对DNA的抗氧化保护,浓度高于2.5mol/l的Daidzein还降低MDA产生,两种异黄酮均能有效抑制淋巴细胞的氧化损失。

4 大豆异黄酮在畜禽上的应用效果

4.1 大豆异黄酮对繁殖母猪和商品猪的影响

大豆异黄酮在猪营养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殖母猪方面,而在商品肉猪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见表1)。在母猪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可提高母猪泌乳力,改善仔猪生长性能。刘根桃等(1997)报道,在经产二花脸母猪分娩第1d至45d,饲粮中添加5mg/kg大豆异黄酮极显著提高了母猪产后第5d的泌乳量,并促进仔猪生长和母猪发情。刘根桃等(1999)在母猪预产期前一个月至产后一周,在饲粮中添加5mg/kg大豆异黄酮,经产母猪(大约克×二花脸)产后第10d和第20d的每次泌乳量分别提高10.57%(P<0.05)和14.67%(P<0.01),所产仔猪初生窝重和20日龄窝重也显著提高(P<0.05)。韦习会等(2004)在大约克夏母猪和二花脸母猪上的试验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大豆异黄酮能提高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但也有试验显示,大豆异黄酮对去势仔猪生长的影响表现明显的性别差异。Greiner等(2001a、b)研究表明,饲粮中大豆异黄酮水平为200~400mg/kg时,能促进仔猪生长和体内病毒的清除。陈芳等(2005)报道,饲料中添加40mg/kg大豆异黄酮,仔猪增重效果较好。饲粮中添加5mg/kg大豆异黄酮,雄性去势仔猪增重提高59.15%,但雌性去势仔猪增重降低26.39%(郭慧君等,2002)。赵志辉等(2003)在2周龄仔猪耳后皮下注射大豆异黄酮(每周每千克体重注射2mg),连续注射5周,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对仔公猪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仔母猪则效果不明显。

Cook(1998)报道,大豆异黄酮可提高生长猪日增重和胴体瘦肉率。林映才等(2001)报道,日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显著提高生长猪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降低料重比,明显改善试猪的肤色和毛况,并认为猪生长阶段大豆异黄酮适宜用量为10mg/kg。程忠刚等(2005)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15mg/kg大豆异黄酮使肥育猪的平均日增重提高9.5%,料重比降低12.0%。Payne等(2001)报道,补充大豆异黄酮使公猪肥育后期屠宰率、胴体长度、后腿和胴体无脂瘦肉重和瘦肉率、日瘦肉增重、瘦肉与脂肪比例和后腿重均增加(P<0.10),后腿脂肪量、后腿和胴体脂肪率降低(P<0.10);在小母猪上的试验显示,随大豆异黄酮水平提高,肌肉肉色评分a*(红度)和b*(黄度)值、滴水损失降低。可见,大豆异黄酮能提高生长肥育猪的生产性能,并具有改善猪胴体品质和肉品质趋势。

2)4.2 大豆异黄酮对蛋禽和肉禽的影响

大豆异黄酮在家禽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禽方面,且效果较好,但是在肉禽上的研究却较少(见表2)。

4.2.1 大豆异黄酮对蛋禽产蛋性能的影响

刘燕强等(1998)研究表明,在饲粮中补充3mg/kg大豆异黄酮,提高了242日龄和330日龄罗曼蛋鸡产蛋率、蛋重和饲料转化率。尹靖东等(2002)报道,饲粮中添加10mg/kg大豆异黄酮可使海赛克斯褐蛋鸡产蛋率提高7.2%。左伟勇等(2003)试验也显示,饲粮中补充大豆异黄酮6mg/kg能够改善13周龄伊莎蛋鸡蛋鸡产蛋性能。孟婷等(2002)报道,在初产迪卡蛋鸡饲粮中补充大豆异黄酮3mg/kg,提高了产蛋率、产蛋量,降低破蛋率。在岭南黄肉种母鸡和海兰褐产蛋鸡慢性热应激期饲粮中补充大豆异黄酮也提高了产蛋率(黄金明等,2003;马得莹等,2005)。在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添加10mg/kg大豆异黄酮可提高产蛋后期鸡蛋壳品质(马学会等,2004)。朱新建等(2004)还报道,饲粮中补充6mg/kg大豆异黄酮可延长蛋鸡产蛋高峰期。

Zhao等(2004)研究报道,在415日龄产蛋种鸭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可使产蛋率提高7.7%,而蛋黄与蛋白比例显著降低。大豆异黄酮对绍兴鸭产蛋初期和产蛋后期生产性能的影响不太一致,试验显示,添加大豆异黄酮降低产蛋初期绍兴鸭的产蛋性能,而提高产蛋后期的产蛋性能(周玉传等,2002)。周玉传等(2002)对其进一步研究显示,大豆异黄酮能显著提高产蛋后期绍兴鸭产蛋性能,并呈现剂量效应,其适宜添加量为5mg/kg。在樱桃谷肉种鸭上的试验显示,饲粮中补充6mg/kg大豆异黄酮,使产蛋率提高7.69%,料蛋比降低6.15%,并能促进卵泡生长发育(朱建平等,2002)。总体上,饲粮中添加适量大豆异黄酮,能提高产蛋鸡和蛋鸭的产蛋性能、促进卵泡的发育。

4.2.2 大豆异黄酮对肉禽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

有关大豆异黄酮在肉用禽上的大部分试验呈现正效果。谢棒祥等(2002)研究报道,日粮中添加异黄酮可显著提高商品代AA肉鸡饲料转化率,其中以添加5mg/kg最为适宜。王国杰等(1994)报道,在32日龄红布罗肉鸡饲粮中连续28d添加3mg/kg大豆异黄酮,公鸡提高日增重10.1%,胸肌重和腿肌重分别提高6.5%和7.2%。大豆黄酮也能改善黄羽肉鸡、艾维茵肉鸡生长性能(林映才等,2001;程忠刚等,2001;郭晓红等,2004;郭晓红等,2005;李莉鸿等,2005)。大豆异黄酮能增加雏鸡的免疫器官相对重量,增强T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的反应性(高峰等,2000)。Payne等(2001)在商品肉鸡的试验表明,饲粮中补充大豆异黄酮,降低了肉鸡生长性能,但提高了胸肌重;在低蛋白-补充氨基酸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还降低了肉鸡腹脂含量。杨晓静(2004)报道,在饲粮中添加20mg/kg大豆异黄酮,显著提高了鹌鹑增重,并提高法氏囊指数及新城疫抗体滴度。在5日龄雄性高邮鸭上试验也显示,日粮中添加3mg/kg大豆异黄酮可以促进鸭的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赵茹茜等,2002)。总体上,大豆异黄酮能改善肉禽生长性能,提高免疫力,但对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5 结语

综上所述,大豆异黄酮能改善动物生产性能,调控机体蛋白质、脂肪、糖类和钙、磷等营养物质的代谢,并具有抗氧化作用。经毒理学试验证实,大豆异黄酮在畜禽生产中使用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因而,作为一种安全、无毒、无副作用的饲料添加剂,在畜禽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关于大豆异黄酮对畜禽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报道较少,大豆异黄酮对机体蛋白质等养分代谢的影响还未有一致的结论,大豆异黄酮抗氧化作用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94篇,刊略,需者可函索)

(编辑:高 雁,snowyan78@tom.com)

蒋守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510640,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大丰一街。

蒋宗勇,单位及通讯地址同第一作者。

收稿日期:2006-05-08

★ 广东省自然基金团队项目,项目编号:05200576

 

电话(TEL):029-68535310 传真(FAX):029-88346470
信息备案编号: 陕ICP备16018751号 企业邮局
声明:本站信息没有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和确认,资料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文献,仅供参考。
网站制作:西安紫田网络